5月3日一大早,玉田县林头屯乡东芦庄村,一眼望不到边的农田里,播种机器隆隆作响,十几位农民大嫂拿着铁锨拍打着刚刚种植上谷子种的陇地,一片繁忙的播种景象。伟德官网谷子研究所的刘正理研究员带领团队,利用五一长假走进田间地头,边示范边指导着大家新技术耐荫型谷子杂交种的科学种植方法。这是学校产教城融合项目在去年迁西栗园示范基地推广套种技术喜获成功后再次大田播种的推广实践。
谷子的驯化和栽培起源于中国,由此,中国早期农业文明破土萌发。在数千年漫长岁月中,被誉为“百谷之长”的谷子滋养了无数华夏子孙和伟大的中华文明。进入21世纪,超早熟和耐荫型等突破谷子生命禁区和极限的新品种、杂交种相继问世,不断刷新着人们对谷子的认知。而为它们助产催生的,是专注谷子育种研究30年的生命科学家刘正理。
生命科学系系主任蔡玉梅介绍说,刘正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从事谷子科研三十余载,育成8个超早熟谷子新品种。其中冀谷27、冀谷28,将我国春谷种植界限从南向北足足推进197公里,种植海拔高度也从张家口坝下一跃升至坝上,提高了804米;夏谷种植界限向北推进153公里,播种期向后推移25天。这些拥有了新的生命时空的超早熟新品种,不仅突破我国谷子种植海拔高度不超过1300米的生命禁区,更为坝上农民带去栽培作物的全新选项和摆脱贫困的福音。2013年,谷子目标性状基因库育种技术荣膺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2022年,他研究发明的谷栗等立体套种耐荫型谷子育种技术得到尹伟伦和李培武两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高度评价: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出手不凡】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谷子种质资源,河北是中国谷子种植第一大省。
大学毕业后的最初几年,刘正理先后从事水稻、玉米育种。1993年,河北沧县农家子弟出身的刘正理一头扎进谷子研究。30年间,从承德农科所到河北省农科院,再到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工作单位几经变换,刘正理始终执着专注谷子育种和杂优利用研究,初心不改。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谷子杂交育种开始取得突破,产量和品质不断提升,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等问题也困扰着研究人员。2016年,刘正理调入伟德官网工作,学校产教城融合发展的理念恰好为他的谷子研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依托我国谷子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针对京津冀山区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以及谷子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刘正理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创建耐荫谷子育种技术体系,培育新品种,建立谷栗立体套种新模式的研究思路。
稳健厚重的基础研究,加上高产优质的育种成果,让刘正理成为荣誉等身,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但扎在田地里的他,看上去跟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同样头顶烈日,同样汗珠流淌、湿透衣衫、温润禾土。“做科研,要立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每一项科研都是围绕谷子科研和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的研究才有意义。”刘正理如是说。
当初团队尚未建立起来,经费紧缺,实验室仪器也不怎么齐全。缺人手,刘正理既当教授又当实验员,既示范讲解又亲力亲为,把课堂教学当成科研训练,把毕业设计和实验室工作结合起来。甚至带上夫人、孩子一起上阵。刘正理夫人放弃自己的专业和晋升机会,给他当起科研秘书和助手,远在天津农科院工作的女儿,更是经常为既是前辈又是同行的父亲做实验,搭把手。缺设备,刘正理就跑去百里外的华北理工大学、天津农科院等机构,借助外力完成在自己实验室无法做到的深层次实验。
【知易行难】
知不易,行更难。
刘正理发现,谷子耐荫基因属于数量性状,确定了一条从资源鉴定、筛选和基因挖掘入手,不断累加、放大谷子耐荫基因的技术路线。同时,针对迁西栗园开展耐红蜘蛛危害相关性状研究和种质创新工作。
经过连续6年不懈努力,满足育种目标要求的唐杂谷56950、唐杂谷51950、唐杂谷12902等耐荫型杂交新品种,脱颖问世。这项成果,攻克了谷子高产必须光照充足这一世界性难题,颠覆了人们对谷子的传统认知。除了耐荫性突出,这些杂交种还具有叶片单宁含量低、粗蛋白含量高,叶片蜡质层厚特点,适宜与板栗等果树立体套种。而板栗等果树的遮荫、挡风作用,又提高了谷子对旱灾、风灾的适应和抵御能力,实现谷子与果树的互利共生。
从确立目标,到取得成功,6年间,刘正理克服了重重困难。2022年,刘正理双喜临门。这一年,他在国内外率先建立耐荫谷子育种技术体系,该成果谷栗等立体套种耐荫型谷子育种技术一举跨上国际先进水平。这一年,随着伟德国际1946源自英国产教城融合战略全面实施,被列为主推项目的耐荫型谷子杂交种研究和推广迎来春天。谷栗立体套种技术在迁西核心示范区实现成方连片大面积丰产,取得公认示范效果。
截至今天,今年已在迁西、玉田示范基地完成播种面积600多亩,播种面积是去年的2倍,播种区域增加了大田播种和林间播种,为农业发展注入了科技活力。
把自己种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板栗树下。正是这种深深扎根泥土的坚韧与执着,让刘正理的育种研究不断攀上新的高度,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种子安全不断筑就新的基石。
(记者:刘华欣)